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丨新阶段中美关系何处去?


本文共4543字,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划重点:
❶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生效后,立即进入执行期,对协议的落实将推动中美经贸合作取得新的进展,也有利于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❷   在中国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行动中,展现出了技术进步及基础数据方面的优势,美国在疾控体制、数据分析也有用传统优势,两国长长结合,完全可以为维护全球卫生安全、促进人类健康办成一些大事。
❸   在中美战略竞争的态势下,中国需要需要做好自己的事,通过挖掘两国关系的积极面,结合第三方友好力量,以妥善处理中美关系。

2020年1月16日,中美两国在华盛顿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为两国间持续近两年的激烈经贸摩擦划上“休止符”,对下一阶段中美总体关系的发展也将产生重要积极影响。

协议签署后中美经贸关系将如何发展?又该如何认识中美总体关系的现状和前景?为推动其健康稳定发展我们应该做好哪些事?

01

三个特点:对等、多赢、理性

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产业部副主任、研究员卞永祖看来,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达成代表着两国愿意对等、理性地解决彼此重大分歧,体现了两个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具体来看,主要有三个主要特点:

首先,这是一份对等的协议。与谈判前期美方曾单方面提出的种种过分和苛刻要求相比,第一阶段协议把双方放在对等的位置,义务和权利是对等的。

比如,在第一章知识产权部分,强调“双方应确保公平、充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对于依赖知识产权保护的一方,对方应确保为其提供公平、平等的市场准入”。权责对等、互信合作的支持产权和技术转让不仅让国外企业更加放心地让更多知识产权进入中国,也有利于我国发展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两国还将“对等”落实到沟通和执行程序上,明确了常态化的争端解决方式,从而规避了历史上大国争端最后升级为政治摩擦、军事斗争甚至滑入长期冷战的风险。

2020年1月22日,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与纳斯达克集团在纽约纳斯达克证交所联合举办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敲钟仪式。(来源:《世界知识》)

第二,这是一份多赢的协议。在扩大贸易的部分,双方本着互惠互利以及市场化原则,扩大双向贸易,推动双向投资。

协议规定美国对中国3000亿美元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将由15%降至7.5%,3000亿美元的第二部分关税减免,不再加征,这显然有助于中国企业维持和扩大出口。同时,美国也迫切需要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农产品出口至少是维持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对中国农产品市场预期较高。

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背景下,协议的签署不仅有助于推动中美两国经济增长,也有利于稳定世界各国的贸易和投资,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更进一步的经济全球化。

第三,这是一份理性的协议。在近两年的中美经贸摩擦过程中,两国国内都曾出现过情绪激动甚至是非理性的言辞。不过在谈判过程中,中方在恪守原则与展现灵活性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协议内容体现出双方相互尊重对方制度和法律体系、尊重对方诉求的原则,本质上体现的是两国的理性。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指出的,中方始终坚守“三条红线”,同时采取渐进方式来逐步解决问题,增强了文本的平衡性和协议的公平性。

02

主要影响:制度、贸易、预期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生效后,立即进入执行期,对协议的落实将推动中美经贸合作取得新的进展,也有利于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认为,该协议的影响可能主要表现在制度调整、贸易关系调整、市场预期调整三个方面。

首先是制度调整。中美将力争推动协议“早期收获”尽快落地,而这亦将触发我国现有相关制度的调整,从而促使中美两国在相关领域更好地衔接,为双边经贸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协议创造的制度性红利将减少跨境经贸活动的技术性壁垒,促进两国相关要素的优化配置,并为两国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和相关产业研发投入的快速营利提供更为有力的法制环境保障。

其次是贸易关系的调整。协议写明,中国将扩大从美国进口商品和服务,主要涉及制成品、农产品、能源产品、服务等四个大类。受此影响,预计未来两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工业机械、电气设备和机械、药品、飞机、汽车、光学设备和医疗设备、钢材、油料种子、肉类、谷物、棉花、液化天然气、原油、石化产品、煤炭等产品,都将有显著增长,知识产权、旅游、金融服务和保险、云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也将明显扩大。

第三是市场预期的改变。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后,市场预期有望改善,因为贸易活动的增强有利于生产商增加原料和中间产品的存货量,为更长期的消费复苏做准备。消费者对未来市场供应的预期也可能改善,从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提高对满足较高消费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增强市场活力。

03

中美关系现状如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樊吉社认为,特朗普执政以来中美关系的基础条件已经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美国国内主张对华采取强硬政策的声音成为主流。

此前,美国商贸利益集团是推动中美关系稳定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如今中美关系趋于消极互动,美国商贸利益集团也保持沉默,至少不再积极支持双边关系稳定。从近两年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看,中美经贸争端成了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国内动员工具,双方处理经贸争端的过程也是美国国内凝聚对华政策共识的过程。

2019年6月23日,上海临港重装备产业区内,特斯拉超级工厂正加紧建设。这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预计首期年产电动汽车25万辆。(来源:《世界知识》)

中美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越来越突出,美国更多从制度之争和体系之争的角度认识双边关系中面临的挑战,中美关系的问题从经贸主导转向安全主导,中美关系的形态从合作为主转向分歧为主。目前美国国内在对华政策上有各种倡议,包括“脱钩论”“新冷战论”“竞合论”“和平共存论”以及“对抗论”。

尽管中美关系不断恶化,但近期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却揭示了一个事实:两国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合作和在新发再发传染病防控领域的机制性安排仍在运行。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中心研究员、《世界知识》研究员安刚撰文称,在这次对抗疫情的行动中,中国显示出巨大的动员力和可观的技术进步以及在基础数据方面的优势,美国则一如既往保持着在疾控体制、数据分析、基因排序等方面的传统强项。两国长长结合,完全可以为维护全球卫生安全、促进人类健康办成一些大事。

他建议疫情过后,中美两国有必要珍惜在经贸谈判和抗疫过程中好不容易表现出来的协调合作,巩固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促成的双边关系稳定势头。

04

中美关系前景如何?

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为持续近两年的贸易战按下了“暂停键”。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腾军看来,在美国对华战略竞争趋于泛化的当下,有必要让对经贸议题的认识回归常识,谨慎评估其对中美关系总体发展的启示意义。他还从实力对比、相互认知、互动模式对中美关系进行了分析。

从实力对比来看,大国力量对比决定各自在整个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在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当原有力量平衡变化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原有体系内部结构的重新洗牌,或者成就一个全新的体系。这种固有思维,使中美关系陷入所谓“修昔底德陷阱”的逻辑窠臼,中国崛起便成为西方视野下改变中美力量平衡并将引发霸权战争的主要变量。

中国的超大国家规模与巨大发展潜力已引发美国“提前就位”的防范,特朗普政府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华战略定位,将中美关系强行拖入战略竞争时代。这种战略竞争不仅是结构性的,且具有前所未有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复杂性,并有滑向“新冷战”的危险。

从相互认知来看,中美相互认知的脱节是影响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战略竞争认知主导了对华政策,美国显著加大对中国内外事务的干预,试图管控中国崛起的步伐和方向。受此影响,美国对华公共舆论环境也出现恶化迹象。

近年来,两国关系的恶化令民间交往受到牵连,一些争议事件凸显两国的文化和观念差异,更被别有用心的人炒作为“文明的冲突”,增大了相互认知与理解的难度,反过来又塑造了两国的政策环境。伴随2020年美国大选周期的到来,美国政客将变本加厉地利用对华负面情绪,使中国成为美国国内问题的替罪羊,对华民意的恶化趋势在短期内恐怕难以看到回转迹象。

从互动模式来看,中美良性互动缺乏可持续的制度基础。双边层面上,当前中美关系的最大风险在于缺乏可持续的沟通机制与完备的危机管控机制。自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中美政府间原有对话机制大多没能继续,就连特朗普上台之初重组的中美全面对话机制也部分陷入停滞。与此同时,美国国内要求与中国“脱钩”的声音甚嚣尘上,如任由发展,将进一步腐蚀两国关系的共同利益基础,使中美关系更加渐行渐远。

多边层面上,中美在国际和地区舞台上的较量日趋激烈。美国将中俄定义为“国际秩序的修正主义国家”,污蔑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为“新殖民主义”,批评“一带一路”建设使相关国家遭遇“债务陷阱”,频繁制造舆情,游说盟友与伙伴共同对华施压。美方的这种作为增大了两国陷入“体系性对抗”的可能。

2020年1月23日晚,美国纽约市燃放焰火、帝国大厦点亮红色彩灯,庆祝中国春节。(来源:《世界知识》)

张腾军表示,从总体趋势上看,中美战略竞争的态势难以避免,未来摩擦冲突将显著增多,甚至成为某种新常态。在这种新常态下如何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他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对美工作必须服从国内发展的大局,服从民族复兴的最高目标,而不能本末倒置。中国自身的发展问题远比中美关系的问题更为重大和复杂。我们只有先管好自己的事,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敢于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早日实现国富民强,才能促使美国真正以相对平等、尊重的姿态对待中国。

其次,需要善于挖掘两国关系的积极面。中美多年的合作基础不会因一届政府的政策调整而消失殆尽。在美国,无论是各州、各地方政府,还是商界和民间,都存在继续开展对华交往与合作的意愿。中国应当努力保持这些合作基础,积极寻找和扩大利益汇合点,加强在全球和地区问题上的战略协调,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方式加强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环境、地方等往来,挖掘两国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合作潜力,通过做大共同利益蛋糕限制两国关系恶化的下行空间。

最后,需要继续拉住中美关系中的第三方友好力量。中国应以美国为鉴,不寻求颠覆现行国际体系,而是在其中推动合理公正的变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这并非是去填补美国退群后留下的真空,而是努力维系破碎了的体系的运行,以不使国际秩序陷入混乱。对多数国家而言,他们并不希望中美关系走向紧张,更不愿在两国之间“选边站”。因此,对中国来说可以做的,就是给合作伙伴留下舒适自在的活动空间。



相关链接:

观察丨美国“退群”掀全球化逆风,中国怎么办?

观察丨如何吸引美国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围观丨美国高层再黑“一带一路”,美专家称“反应过头了”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综合自《世界知识》、中美聚焦微信公众号


责编/曹家宁   审校/赵银平   监制/李雨思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